close

今天的中國是個共產專制集權國家,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原是為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實現民主,為何中國人至今還無法實現這個願望?反而淪落成為黨國不分的專制國家?這一切要從北洋政府說起。

 

提起北洋政府,大部分的人可能馬上會聯想到是由一群軍閥組成的武夫政府,互相打殺爭伐、導致民不聊生,危害了民國初年的共和體制,這是目前兩岸的歷史教科書,對於中國近代史唯一有共同詮釋的地方。以往讀到這段歷史,也總是不加思索,直覺就認為北洋政府就是失敗中的失敗,國民黨北伐是為人民除去了一大禍害。

 

直到讀了越來越多的書籍史料後,才慢慢發覺,這段歷史似乎被當前的兩岸政府長久刻意抹黑扭曲了,以下試著來重新檢視這段歷史。

假如我們將近代中國,以辛亥革命成功後建立共和體制為起點,區分為三個時期(以中國大陸為主體來看,暫忽略台灣):
1.北洋政府時期(第一共和中華民國):1912年~1928年 (執政16年)
2.國民政府時期(第二共和中華民國):1928年~1949年 (執政21年)
3.人民政府時期(第三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目前 (執政65年)

 

這三個共和時期,中國人民享有的自由、民主程度可說是每下愈況,民初的北洋政府其實最民主開放,報社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大學學風自由、人民可隨意組黨結社,原本充滿民主希望的共和民國,被一步步的搞成了專制黨國,一切都肇始於轟動民初的一件大案:「宋教仁被刺案」,這個案子是「二次革命」的導火線,接著引發一連串的事件與效應,使近代中國陷入一片混亂,民主之路越走越崎嶇。

 

1913年3月20日晚上10時40分,甫獲國會大選勝利的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聲望正如日中天,卻意外地在上海滬寧火車站準備乘車時,遭到刺客武士英從背後開槍暗殺身亡。歷史教科書上總是說,宋教仁被刺殺是當時的總統袁世凱所暗中指使,但翻閱史料後,並無任何直接證據可證明此案主謀是袁世凱,依據司法的調查結果,國務總理趙秉鈞嫌疑最大,而趙秉鈞是袁世凱任命的親信,於是敵對陣營的國民黨就”合理推斷” 幕後黑手必定是袁世凱所為。

 

此案尚在司法審理中,不料兇手武士英卻突遭滅口,被毒死於監獄中,於是成了陷入膠著的懸案。當時擔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裁的孫中山,正在日本訪問,聞訊後立即返國,在上海召集國民黨員開會,主張以武力討伐袁世凱。但國民黨內意見不一,領導人之一的黃興就傾向以司法的手段解決,在不破壞《臨時約法》之下,訴諸法律來抗爭。

 

孫中山雖然被國民政府尊稱為國父,但在後來的國民政府所刻意營造幾近神格化的形象下,掩蓋了許多他曾犯下的極大錯誤。不可否認,孫對於民主共和有熱忱與遠大抱負,但也因為太過於理想化,許多主張及決策顯得躁進不切實際,故有「孫大砲」的稱號。

 

到了1913年4月26日,袁世凱因國庫入不敷出,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約,本次借款總額為2500萬英鎊,史稱「五國大借款」。因為未經過國會通過批准,又成了國民黨動武的藉口,指稱袁世凱借款是為了擴充北洋軍備、喪權辱國。

 

然而後來的史料證明,當時北洋政府的財政確實十分拮据,而借款的用途根本不是用來擴充軍備,主要是為了償還前清政府留下的庚子賠款和各種外債,另外也用於遣散各省多餘軍隊,及供政府行政運轉之用,若不舉債,北洋政府的施政將難有所作為。袁世凱此舉唯一可詬病的,頂多是未經過國會批准就擅自借款,尚不構成大罪,然而孫中山卻不顧黨內同志的反對,執意發動「二次革命」。

 

當時的朝野輿論都認為:將刺宋案這樣的刑事案件政治化是極為錯誤的,而袁世凱違法向五國大借款也不構成武裝革命的理由,很多地方的官員、商會以及民間團體都發出了反對動武的電文,甚至有報社輿論指出這是國民黨為了一黨之私企圖以暴力手段爭權奪利,嚴重破壞國家體制。

 

在一片反對聲浪之下,二次革命成了一個毫無說服力的軍事冒險行動,短短兩個月內便宣布失敗,袁世凱發出命令要求解散國民黨,並解除國民黨議員在國會中的議席,國會經此一舉立即癱瘓。孫中山及黃興成了中華民國政府的通緝犯,再次亡命到日本,重建秘密會黨:中華革命黨。

 

袁世凱經此一役,從此對共和體制失去信心,認為國會只會扯政府後腿,導致施政毫無效率,加上他本是舊清官僚出身,辦事手腕雖強、野心又大,但對民主共和思想認識不深,最後冒險走上稱帝的不歸路。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帝制失敗後猝逝,再也沒人能統御約束整個北洋派的能力,北洋政府便分裂成直系、皖系、奉系等三大派系為首的軍閥勢力,各地軍閥也開始成型。

 

而孫中山呢?僅為了一個刑事案件,便不惜舉兵想推翻合法政府,將國家命運當兒戲,得不到列強與國內輿論的支持,在孤立無援之下,卻不知檢討自己的躁進,開始走向極端。他認為二次革命的失敗,是因為黨內同志不團結,所以要加強統一黨員意志,他親自擬定中華革命黨的入黨誓約,規定入黨者須絕對服從其領導,無論資格多老,皆須重立誓約,加按指印。黃興認為此舉根本違反民主精神,氣憤之下拒絕入黨。

 

孫中山一心想打倒北洋政府,但又得不到西方列強支持,這時候俄國發生共產革命,成立了新蘇聯,為了輸出共產革命,蘇聯宣布廢除前沙俄與中國部分不平等條約,想利用國民黨發展共產組織。孫中山便推動「聯俄容共」,引入蘇聯政治訓練、軍事及財務的外援,創建黃埔軍校,國民黨從此成了列寧式的黨國機器,而中國共產黨也趁勢壯大發展。馬列主義就是從這時候開始被引進、擴散至全中國,最後中共又武裝奪了國民黨的政權,造成赤禍蔓延,極權達到顛峰,從此中國的民主之路漸行漸遠。毛澤東的名言:「槍桿子出政權」,究其遠因,就是始自「二次革命」。

 

這一連串的歷史連鎖效應,可以用以下簡單的過程來演繹:
二次革命→破壞民主法治→共和崩潰→軍閥割據→武裝暴力奪權常態化→國民黨聯俄容共→引進列寧黨國制度→黨國體制成型→國民黨專制化→共產黨專制巔峰

走了一百多年的冤枉道路,大多數的中國人仍被扭曲的錯誤歷史蒙在鼓裡,但台灣人與香港人覺醒了,勇敢的終結黨國、實現真正的民主!

《軍閥混戰與黨國體制是怎麼來的?》

今天的中國是個共產專制集權國家,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原是為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實現民主,為何中國人至今還無法實現這個願望?反而淪落成為黨國不分的專制國家?這一切要從北洋政府說起。

提起北洋政府,大部分的人可能馬上會聯想到是由一群軍閥組成的武夫政府,互相打殺爭伐、導致民不聊生,危害了民國初年的共和體制,這是目前兩岸的歷史教科書,對於中國近代史唯一有共同詮釋的地方。以往讀到這段歷史,也總是不加思索,直覺就認為北洋政府就是失敗中的失敗,國民黨北伐是為人民除去了一大禍害。

直到讀了越來越多的書籍史料後,才慢慢發覺,這段歷史似乎被當前的兩岸政府長久刻意抹黑扭曲了,以下試著來重新檢視這段歷史。

假如我們將近代中國,以辛亥革命成功後建立共和體制為起點,區分為三個時期(以中國大陸為主體來看,暫忽略台灣):
1.北洋政府時期(第一共和中華民國):1912年~1928年 (執政16年)
2.國民政府時期(第二共和中華民國):1928年~1949年 (執政21年)
3.人民政府時期(第三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目前 (執政65年)

這三個共和時期,中國人民享有的自由、民主程度可說是每下愈況,民初的北洋政府其實最民主開放,報社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大學學風自由、人民可隨意組黨結社,原本充滿民主希望的共和民國,被一步步的搞成了專制黨國,一切都肇始於轟動民初的一件大案:「宋教仁被刺案」,這個案子是「二次革命」的導火線,接著引發一連串的事件與效應,使近代中國陷入一片混亂,民主之路越走越崎嶇。

1913年3月20日晚上10時40分,甫獲國會大選勝利的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聲望正如日中天,卻意外地在上海滬寧火車站準備乘車時,遭到刺客武士英從背後開槍暗殺身亡。歷史教科書上總是說,宋教仁被刺殺是當時的總統袁世凱所暗中指使,但翻閱史料後,並無任何直接證據可證明此案主謀是袁世凱,依據司法的調查結果,國務總理趙秉鈞嫌疑最大,而趙秉鈞是袁世凱任命的親信,於是敵對陣營的國民黨就”合理推斷” 幕後黑手必定是袁世凱所為。

此案尚在司法審理中,不料兇手武士英卻突遭滅口,被毒死於監獄中,於是成了陷入膠著的懸案。當時擔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裁的孫中山,正在日本訪問,聞訊後立即返國,在上海召集國民黨員開會,主張以武力討伐袁世凱。但國民黨內意見不一,領導人之一的黃興就傾向以司法的手段解決,在不破壞《臨時約法》之下,訴諸法律來抗爭。

孫中山雖然被國民政府尊稱為國父,但在後來的國民政府所刻意營造幾近神格化的形象下,掩蓋了許多他曾犯下的極大錯誤。不可否認,孫對於民主共和有熱忱與遠大抱負,但也因為太過於理想化,許多主張及決策顯得躁進不切實際,故有「孫大砲」的稱號。

到了1913年4月26日,袁世凱因國庫入不敷出,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約,本次借款總額為2500萬英鎊,史稱「五國大借款」。因為未經過國會通過批准,又成了國民黨動武的藉口,指稱袁世凱借款是為了擴充北洋軍備、喪權辱國。

然而後來的史料證明,當時北洋政府的財政確實十分拮据,而借款的用途根本不是用來擴充軍備,主要是為了償還前清政府留下的庚子賠款和各種外債,另外也用於遣散各省多餘軍隊,及供政府行政運轉之用,若不舉債,北洋政府的施政將難有所作為。袁世凱此舉唯一可詬病的,頂多是未經過國會批准就擅自借款,尚不構成大罪,然而孫中山卻不顧黨內同志的反對,執意發動「二次革命」。

當時的朝野輿論都認為:將刺宋案這樣的刑事案件政治化是極為錯誤的,而袁世凱違法向五國大借款也不構成武裝革命的理由,很多地方的官員、商會以及民間團體都發出了反對動武的電文,甚至有報社輿論指出這是國民黨為了一黨之私企圖以暴力手段爭權奪利,嚴重破壞國家體制。

在一片反對聲浪之下,二次革命成了一個毫無說服力的軍事冒險行動,短短兩個月內便宣布失敗,袁世凱發出命令要求解散國民黨,並解除國民黨議員在國會中的議席,國會經此一舉立即癱瘓。孫中山及黃興成了中華民國政府的通緝犯,再次亡命到日本,重建秘密會黨:中華革命黨。

袁世凱經此一役,從此對共和體制失去信心,認為國會只會扯政府後腿,導致施政毫無效率,加上他本是舊清官僚出身,辦事手腕雖強、野心又大,但對民主共和思想認識不深,最後冒險走上稱帝的不歸路。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帝制失敗後猝逝,再也沒人能統御約束整個北洋派的能力,北洋政府便分裂成直系、皖系、奉系等三大派系為首的軍閥勢力,各地軍閥也開始成型。

而孫中山呢?僅為了一個刑事案件,便不惜舉兵想推翻合法政府,將國家命運當兒戲,得不到列強與國內輿論的支持,在孤立無援之下,卻不知檢討自己的躁進,開始走向極端。他認為二次革命的失敗,是因為黨內同志不團結,所以要加強統一黨員意志,他親自擬定中華革命黨的入黨誓約,規定入黨者須絕對服從其領導,無論資格多老,皆須重立誓約,加按指印。黃興認為此舉根本違反民主精神,氣憤之下拒絕入黨。

孫中山一心想打倒北洋政府,但又得不到西方列強支持,這時候俄國發生共產革命,成立了新蘇聯,為了輸出共產革命,蘇聯宣布廢除前沙俄與中國部分不平等條約,想利用國民黨發展共產組織。孫中山便推動「聯俄容共」,引入蘇聯政治訓練、軍事及財務的外援,創建黃埔軍校,國民黨從此成了列寧式的黨國機器,而中國共產黨也趁勢壯大發展。馬列主義就是從這時候開始被引進、擴散至全中國,最後中共又武裝奪了國民黨的政權,造成赤禍蔓延,極權達到顛峰,從此中國的民主之路漸行漸遠。毛澤東的名言:「槍桿子出政權」,究其遠因,就是始自「二次革命」。

這一連串的歷史連鎖效應,可以用以下簡單的過程來演繹:
二次革命→破壞民主法治→共和崩潰→軍閥割據→武裝暴力奪權常態化→國民黨聯俄容共→引進列寧黨國制度→黨國體制成型→國民黨專制化→共產黨專制巔峰

走了一百多年的冤枉道路,大多數的中國人仍被扭曲的錯誤歷史蒙在鼓裡,但台灣人與香港人覺醒了,勇敢的終結黨國、實現真正的民主!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