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都很熟悉這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羅貫中開宗明義就點出了天下分合的循環規律。不只在中國,放眼古今中外,莫不依循這種規律,世界就是這麼分分合合,沒有永久存在的國家。所以領土與主權,與什麼民族情感或血緣沒多大的關係,是隨著主客觀條件變動的,唯一不同的是:從前多半是靠武力途徑解決,現在則可以用文明手段協議。

 

最近沸沸揚揚的蘇格蘭獨立公投,不管最後結果如何,以歷史宏觀角度來看,也不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本質並沒什麼特別的,但因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英國都是先進國家,而且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照理來說,英國國民理應都對國家很有向心力才對,怎麼如今也會面臨國家分裂?在這之前,先簡單的來了解一下蘇格蘭與英格蘭之間的分合歷史。

 

嚴格來說,「英國」這個稱呼不完全正確,真正的國名應該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是由英格蘭王國、蘇格蘭王國、威爾斯公國及北愛爾蘭聯合組成的,因為以英格蘭為主體,共同遵奉英格蘭女王為國家元首,所以大家就習慣簡稱英國。現今聯合王國的米字國旗,就是由各自的旗幟交叉重疊而成。

 

聯合王國所在的大不列顛群島原本由羅馬帝國統治400多年,到了西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族:盎格魯人(Angles)、撒克遜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趁著羅馬帝國衰弱瓦解時,登陸進犯不列顛群島,並與島上的原住民凱爾特人(Celts)發生衝突。經過不斷的戰爭與兼併,形成許多小部落國家。

 

西元449年至850年是大不列顛群島的「戰國時期」,期間大小王國林立,互相爭戰不斷,北邊的蘇格蘭地區約莫在西元843年逐漸統一,成為蘇格蘭王國;南邊的英格蘭地區則約在10世紀統一,成為英格蘭王國。兩個王國各自相安了一段時期,直到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於1284年征服威爾斯之後,在野心驅使之下入侵蘇格蘭王國,1296年時還幾乎佔領了整個蘇格蘭,這段歷史就是梅爾吉勃遜主演的《英雄本色》故事背景。

 

蘇格蘭人持續的抵抗英格蘭入侵,經過不斷奮戰,終於在1328年與英格蘭簽署「愛丁堡-北安普頓協議」,恢復了蘇格蘭王國。撇開這段短暫的「統一」期不談,其實從10世紀以來直到16世紀末,「英格蘭與蘇格蘭一直是互不隸屬的兩個獨立國家」。

 

歷史轉折點在1603年,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駕崩後,其外侄孫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因而繼任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英蘇兩國從這時候開始共尊同一個國王,但政府仍各自獨立運作。由於歐洲王室自古以來普遍都有通婚現象,這種由他國王族繼任本國王位的情況相當常見。1707年,蘇格蘭和英格蘭兩國共同簽署通過《聯合法案》成立大不列顛王國,蘇格蘭正式加入,才成為目前我們所熟悉的「英國」。

 

順帶一提,愛爾蘭也曾是聯合王國一員,在1922年獨立戰爭後,雙方簽訂了英愛條約,愛爾蘭獲得獨立,東北方的北愛爾蘭雖然選擇繼續留在聯合王國內,但獨立運動一直未曾停歇,造成流血衝突不斷,至今仍是聯合王國的隱憂。

 

雖然經過三百多年的融合,聯合王國還曾一度稱霸世界,甚至享有「日不落國」的美譽,但大不列顛昔日的歷史榮耀已然沒落,政經情勢的衰退加深了蘇格蘭人想分家的心,力求恢復三百年前的獨立地位,在2014年終於化為實際行動,選擇以公投決定國家去留,再次驗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法則。

 

以下是個人觀點:

歷史長河悠悠數千萬載,人的生命區區數十寒暑,比起來真猶如朝生而夕死的蜉蝣一般,終究是串場的過客,而所謂的「國家」,總在歷史上不斷更迭興替,名稱變來變去、領土劃來劃去,時間一到又得洗牌重新來過。然而人的生命有限,大部分的人可能一生都經歷不到這種分合變化,假如真的有幸生在歷史轉折處,親眼目睹,相信感觸會更深刻,尤其當分合是用殘酷的戰爭解決時,更能體會世事的無常以及個人的渺小。

 

在歷史大勢之下,國家之間的分合都有定數,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就像情侶或夫妻,合則來、不合則去,能夠和平協議最好,怕的是其中一方投注太多個人感情,在不甘心分手之下,因過於情緒化而演變成悲劇。

 

統也好、獨也罷,有人十分入戲,將之視如生命般重要,情緒亢奮、精神緊繃;有人處之泰然,只當成過場一幕,對結果毫不在意。這都是個人的自由意志,無需試圖改變他人想法,更不必對不同意見者視如仇敵、惡言相向,尊重他人的選擇自由,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