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封建帝制時代,皇帝這個職業,象徵至高權力,具有極大吸引力,因此讓無數英雄競折腰,爭得你死我活、六親不認。亂世中為了帝位,父子兄弟翻臉比翻書還快,就連在難得的盛世中,也常為了奪位搞得骨肉相殘,號稱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發動驚天動地的「玄武門之變」,狠心殺了自己的親兄弟,道盡了「最無情是帝王家」這句至理名言。

 

清代也曾發生過爭奪帝位的事件,一次是清太宗皇太極死後,長子豪格與叔叔多爾袞為了奪位而劍拔弩張,所幸當時有個冰雪聰明的孝莊皇后居中協調,巧妙的化解了紛爭,避免骨肉相殘。但第二次的奪位事件過程慘烈、驚心動魄,就是發生在康熙年間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

 

清聖祖康熙皇帝玄燁,在位時奠定大清帝國基業,締造康乾盛世,史稱千古一帝,在歷史上有極高的評價。然而他在選任接班人時,卻接連犯了許多致命錯誤,造成皇子之間為爭奪皇位而發生手足相殘的慘劇,也是導致繼位者雍正皇帝施行高壓統治的主因。

 

康熙育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其中只有24個兒子、8個女兒活到成年。早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就選立皇次子胤礽為太子,可見他對於接班人選早有規劃,而就在太子胤礽出生當天,其母親孝誠仁皇后卻不幸崩於坤寧宮,基於對皇后的寵愛與追思,他對胤礽更加寄與厚望,不但聘請當時最好的師資來教導,更常親自對太子宣講治國之道,傾全力要培養太子成為優秀的接班人。也因為在這種厚此薄彼的特殊待遇下,養成胤礽恃寵而驕、不知謙虛的個性,他漸漸被其他皇子孤立,埋下日後兄弟鬩牆的導火線。

 

這時諸皇子們早已各自結黨,分為以下各派勢力:
大爺黨:大阿哥胤禔
太子黨:太子胤礽
三爺黨:三阿哥胤祉
四爺黨:四阿哥胤禎、十三阿哥胤祥、十七阿哥胤禮(雍正即位後才曝光)
八爺黨: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

 

首先的衝突是與大阿哥胤禔,胤禔貴為嫡長子,本該是太子的第一人選,缺因不受康熙帝喜愛,硬是將太子寶座拱手讓給弟弟,心裡已經夠鬱悶了,想不到胤礽得了便宜還賣乖,樣樣都要在父親面前跟他爭鋒比較,因此他對胤礽愈發懷恨在心。而其他的皇子因為在胤礽面前全都矮了一截,只能稱「臣」,也都在暗地伺機而動,醞釀廢儲君爭位的計謀。

 

康熙帝對皇子之間這種爾虞我詐的不睦氣氛,不可能毫無感覺,但他卻無所作為,不加以疏導矯正,任由這股不滿的情緒在皇子之間不斷瀰漫擴大成仇恨,這是他身為父親最嚴重的疏失。

 

胤礽恃寵而驕的行為,在康熙帝的縱容之下,自己終於嚐到惡果,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帝親征噶爾丹,卻在戰爭前夕生病了,於是他召太子及皇三子胤祉到行宮來服侍。想不到胤礽眼見父親患病,竟毫無憂色,顯然一點都不關心父親的健康安危,這讓康熙傷透了心,這件事導致父子之間開始出現了裂痕。

 

雖然如此,康熙帝依舊對胤礽相當信任,每當御駕南征北討,總是命太子坐鎮京師監國理政,磨練其治國能力。但對太子不利的流言甚囂塵上,朝中的大臣也分成擁護太子與反太子的兩大政治勢力,起初就算不以為意,然而當身旁總是圍繞著這類的流言蜚語,一但聽久了心裡也不免會起疑竇,漸漸的削減他對太子的信任感。

 

這股疑心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轉為行動,他分別冊封成年諸皇子爵位,讓他們得以參與國家政務,這等於是削弱太子的權力,宣告太子從今不再是一人獨攬參政權。

 

想不到這個舉動加深了皇子、大臣間的權力鬥爭,朝中的攻訐與黨爭愈演愈烈,康熙整日周旋在各方的政爭中,簡直不堪其擾,也嚴重影響朝中的議政氣氛,而太子黨首腦-索額圖的一再跋扈驕縱,終於將康熙惹毛了,他先以「議論國事,結黨妄行」之罪,將索額圖為首的太子黨一干大臣全數禁錮,接著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下詔廢黜太子身分。

 

康熙廢了太子後,不但沒能平息政爭,其他皇子眼見太子被廢,個個竟都野心勃勃地想爭奪太子之位,各自結黨謀畫,爆發了更嚴重的「奪嫡鬥爭」。就連一向不被康熙喜愛的大阿哥胤褆,這時也跟著打落水狗,他向康熙提議讓八阿哥胤禩繼任太子,又當面說要替父親殺掉胤礽,康熙聽到後,對胤褆這種不顧手足之情的冷血心腸,感到徹底心寒。不久三阿哥胤祉又揭發胤褆搞邪法術要加害胤礽之事,康熙認為胤褆與胤禩相互勾結,一怒之下,將他們全關進大牢。

 

眼見皇子們之間的奪位鬥爭已然不可收拾,只好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宣佈恢復胤礽為太子,卻再也無法撫平父子兄弟間的齟齬。而胤礽再次得勢之後,非但不知痛改前非,野心反而更變本加厲,可能是真的等繼位等得不耐煩了,他竟然膽大包天,勾結一班文武大臣,想用武力逼父親提早退位,好讓自己登基。康熙聞訊大怒,父子之間徹底決裂,他再度廢了胤礽的太子位,並將他幽禁,同時宣布不再立太子。

 

胤礽垮台後,接下來換成八爺黨與四爺黨之間的鬥爭,兄弟之間的明爭暗鬥異常兇險,的確是「步步驚心」,結果城府最深、潛伏最久、一向不動聲色的四爺胤禎最後勝出,即位為雍正帝,但其即位經過至今仍是歷史上一個解不開的謎。

 

綜觀九子奪嫡的主因,其實就是康熙的不當作為:
一、對胤礽過於偏心寵愛,導致其驕縱過度而兄弟失和。
二、對兒子間的衝突不適時疏導化解,放任衝突擴大。
三、缺乏像孝莊皇后般的女子居間緩衝協調。
四、立儲反覆無常,加深父子間的猜忌與矛盾。
五、在位時間太久,權力疲乏,執政能力退化。

 

胤禎即位後,開始對自己兄弟一連串的清算報復,首先他以避皇帝之諱為由,強制要求其他皇子名字中的「胤」改為「允」,這也是清代唯一一位皇帝對避諱之事作得如此徹底的,可見他對這些親兄弟們的情感之淺薄,連名字都不屑與他們為伍,尊名只能自己獨享。

 

而雍正對於曾與他爭過位的兄弟們更是深惡痛絕(尤其是八爺黨成員),他藉故一一革去這些人的親王爵位,並將其全數幽禁,三爺胤祉、八爺胤禩、九爺胤禟、十爺胤䄉全都幽禁而死,十四爺胤禵也被幽禁但僥倖未死,後來被乾隆帝釋放。

 

對於未參與奪位的兄弟,雍正也毫不留情,五爺胤祺、十二爺胤祹都曾被藉故削爵,十五爺胤禑被雍正命令守皇陵而死。

 

四爺黨成員則因雍正得勢而都獲善終,十三爺胤祥死後,雍正還下旨將其「允」字改回「胤」字,成為雍正朝唯一位最終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十七爺胤禮,就是《甄嬛傳》中的果郡王,其實最得雍正信任,最後是病死,並未如電視劇演的被雍正毒死。

 

雍正在這一連串的奪位鬥爭中驚險求存,最後登上大位,使其性格格外冷酷,也對人極度猜忌不信任,因而造就他高壓統治的手段,毫不留情地殘殺親兄弟與功臣,再加上他的即位過程充滿謎團,使得關於四爺的傳說軼事,一直是民間野史的主要題材。然而別忘了,一切的始作俑者其實是康熙,雍正只不過因這場殘酷的生存遊戲而扭曲了性格,嚴格說來,他也是帝制下的受害者,為了得來不易的帝位轉為加害者。

9k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牛 的頭像
    阿牛

    阿牛談史說文話佛

    阿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